专家学者在京研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2023-12-18 11:25    浏览次数:434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欧阳沁主持,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论坛倡议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分别致开幕辞。

彭刚指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政治学界同仁共同研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和选择,交流新时代以来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举措,充分体现了政治学共同体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彭刚表示,要鼓励支持探索政治学前沿领域、交又领域,为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实践供给新知识、新范式,以“文以载道”的坚实成果驱动“学以辅政”的实际效能,真正把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落到实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中国政治学应有的贡献。

徐勇指出,一流是学科建设的标杆,引领着学科建设的步伐。他简要回顾了过去的双一流会议,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深政治学学科建设一流的认识。徐勇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推动政治学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个领域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政治学等,都还有大量问题需要探索。

专题一“学科布局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研讨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丽萍提出了政治学学科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正视的六个问题:一是议题趋同还是从自己的社会中发现研究主题,二是学术研究的内部取向还是外部取向,三是学科研究应该是问题驱动还是方法驱动,四是学科性还是去学科性,五是中国特色还是中国例外,六是学术学科和教学学科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吕杰从中西对比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自主性增长点所在,提出了在思想史研究领域更多强调比较视野的引入、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价值挖掘仍需提升和强调中国政治实践的时空背景三个重点方向。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以“政治学学科发展中的资源拓展问题”为主题,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政治学学科规模收缩的大背景下,缓解当前政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和拓展资源的具体方法。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聚焦互鉴与对话,指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自主的但不是自闭的,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进行文明之间、学科之间、方法之间的互鉴与对话,才能构建起具有学科自信的自主知识体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副部长陈军亚教授梳理了我国政治学的建制和发展历程,并提出,我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可探索路径就是重新连接实践和理论。运用理论思维向世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是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对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所提出问题的方向和内生动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杨雪冬教授以“政治学的学科巩固与自我更新”为主题,从世界局势、我国的制度体系、大数据驱动和学科目录的调整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政治学学科所面临的背景,并阐释了在当前背景下需要处理好的“大政治学与小政治学”“大的社会科学与小的政治学科”“大的问题与小的方法”三对大小关系。

专题二“学科建设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研讨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主持。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肖滨教授重点阐释了“政治学学科建设区位格局与结构”,从地域上将中国学科建设的区位格局划分为七个各具鲜明特色的板块,并指出,如果将不同地域、不同大学、不同研究方向的力量集中起来,就能拼出我国政治学学科建设蔚为壮观的版图。厦门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黄新华教授指出,政治学学科建设需要更加重视特色与优势、作出前瞻性的布局跟考量,通过引领学科特色方向,发挥学科比较优势,推动学科集成发展、鼓励跨学科交叉,进一步推动政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以“基于宪法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主题,从解释印证问题和支配规范两个维度具体分析了宪法与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之间的交互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明军从“政治实践成果优势彰显”“政治实践经验科学总结”“政治学本土概念系统提炼”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争夺和占领世界政治学话语权制高点的具体条件。

专题三“人才培养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研讨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唐晓阳主持。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王春英教授简要介绍了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的特色和成效、存在的困难和发展方向。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教授从实践性、开放性、普遍性三个知识体系的基本特性切入,指出构建政治学学科知识体系需要实现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统一、理论逻辑与中国历史的统一,以及开放与中国自主的统一。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书记姜晓萍教授从政治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具体阐释了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体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介绍了武汉大学的政治学科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传承面临的问题以及学校在传承创新方面的相关实践与思考。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任勇教授指出了实现政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四个重要标准,即解释力、影响力、预判力和吸引力,并总结了形成政治学共同体需要具备的三个方面要素——学位点的合理布局、学科内部的相互包容借鉴和人才培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林教授指出,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受到国家大环境、学校大环境和学科小环境的影响,未来学科发展需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平衡好“道与术”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任余艳红教授简要介绍了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背景和情况、当前遇到的问题与相应的思考。

专题四“学科发展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研讨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于晓虹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以现代化的西方经验与非西方探索为主题,简述了西方学界对现代化的研究聚焦的三个问题,并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出发,回答了在多大程度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和如何平衡好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张力两个重要问题。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会龙教授从学校的实践出发,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学科转型建设情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近年来的工作亮点。山东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李振教授从学科体系化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重点分析了政治学学科要传播什么、如何实现跨语言的知识传播,和当下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政治学传播等具体问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刘丰从概念理论构建的角度分析了学术理论化的三个趋势:一是学者要在概念创新之前寻求通用概念的共识,二是将地方性经验带入知识生产过程中以补足西方经验和理论存在的一些短板,三是要对理论概念进行类型化的区分。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张开平从学科交叉角度阐释了政治传播如何反哺政治学的一般理论,分析了数字时代的政治传播将可能成为政治学的全新增长点背后的具体原因,以及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作为最新的传播技术可能会对政治学研究产生的影响。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胡悦从方法和学科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学研究出现的新趋势和特点,并提出了探索适应本土研究和实践的新方法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两个发展方向。

论坛最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张小劲作总结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张明军教授代表下一届论坛主办方分享了对会议的感想总结,并邀请与会专家积极支持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下一届论坛。(光明网记者徐倩阳)


参考资料
TOP